中新社鄭州6月18日電 題:河南替考事件:讓舞弊者付出代價,將瀆職者繩之以法
 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
  “十年寒窗”無情遭遇“7萬元打點”,河南替考事件直逼人們關於高考公平、公正的心理底線。
  在高考落幕10天后,中央電視臺17日播出《高考場上的神秘“考生”》報道稱,有人組織武漢在校大學生“槍手”前往河南杞縣等高考考點參加替考。
  在網絡社交平臺上,人們紛紛指摘這種不齒行徑,有人斥責買方,也有人批評賣方。但當務之急,是要查明真相,讓舞弊者付出代價,將失職瀆職者繩之以法。
  曝光當天,教育部旋即派工作組赴河南、湖北指導督辦調查。河南省招辦也回應,已請公安部門針對發現的高考替考案件立案查處,對涉案人員依法依紀進行追究。
  開封警方18日表示,他們一是責成杞縣、通許縣公安機關全力以赴,徹底查清事實真相;二是成立兩個工作組,會同紀檢監察、教育、招生等部門,於當天下午分赴兩縣督導開展工作。
  組織替考者自稱,他們花錢可在監考各個環節獲得通融,打點一個考場起步7萬元。暗訪視頻中,監考老師發現破綻竟也沒有阻攔。
  從近年來的替考事件不難看出,“槍手”、“掮客”,以及那些組織替考者、主考官、監考老師等,已形成從買方到賣方的完整利益鏈條。此番河南替考事件,概莫能外。
  舞弊者何以有恃無恐?從央視報道看,這些被替考者的學生家長皆是兩地“有錢人、當官的”,地方上有關係網。再者,老槍手們有“死不承認”的應對之道,並稱曾順利過關。失職瀆職的公職人員,則在事件中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  當下,內地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頑疾仍存,輿論也曾引發“寒門難出貴子”以及“窮孩子沒有春天”的討論。
  正因如此,包括河南等地在內的考生,更加體會到高考公正性的意義所在,更加痛恨高考作弊,更加渴望公平。
  替考事件,不僅僅是違反道德的行為,它可能會影響他人一輩子,嚴重破壞和干擾正常高考,更是對社會公平底線的挑戰。
  然,網絡上卻出現這樣的聲音,認為替考事件發生,是源於河南高考錄取率低,無奈之舉;甚至還有人為“槍手”鳴不平。
  誠然,教育在城鄉、區域之間嚴重不均衡,這在被曝光的農業大縣杞縣、通許尤甚。但這決不能成為被替考者的藉口。特別是當“十年寒窗”遭遇“7萬元打點”,無疑撕裂了高考公平的底線。
  解開公眾關於“槍手”們一路綠燈之惑,應當嚴查事件背後的權力尋租,以儆效尤。既不能讓“槍手”和“掮客”們覺得違法成本低、收益高,也不能讓組織者和雇主們覺得“教育部門怕事惹大”。
  目前,教育部以及河南、湖北兩省相關部門已著手調查此事。在官方、民間以及輿論關註之下,相信真相不久會大白天下。舞弊者終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,失職瀆職的公職人員亦將被繩之以法。(完)
(原標題:河南替考:讓舞弊者付出代價,將瀆職者繩之以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fswuoshbw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